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总血量大约为4000毫升至5000毫升。在草原铁路上,有这样一名铁汉:他多年来累计献血超过1.3万毫升,相当于献出了自己的“三次生命”。在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昆都仑召站的车站值班员任兴军家中,有一沓厚厚的献血证和荣誉证书。透过这些证书,我们仿佛看到任兴军捐献的1.3万毫升殷红的鲜血,正流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只要我的血符合献血标准,我就会一直献下去。”在采访任兴军时,他朴实无华的话语,令我们无比动容。任兴军说,自己是在祖国母亲的温暖怀抱里长大的,这一生,一定要知恩图报。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只有5岁的任兴军失去了母亲。最后,依靠着人民解放军救援队的帮助,他得以找到其他的亲人。因为灾难,“生命是如此脆弱又如此珍贵”这句话,种在了任兴军心灵的深处。从那时起,任兴军坚定了要通过帮助大家回报社会的决心。20世纪90年代,任兴军如愿参军入伍。
1992年,在部队组织的义务献血中,他第一个报了名。回忆起那时第一个坐到献血台前的场景,他记忆犹新。“第一次献血挺紧张的,但一想到能给其他人带去活着的希望,我的心里就禁不住高兴。”任兴军笑着说。献血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任兴军,各个血库对O型血的需求都很大。看着从自己血管里流出的400毫升O型血,任兴军更加坚定了通过献血帮助更多人的决心。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1992年,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时,任兴军意外被高压电击中,造成左脚大脚趾截肢,双眼电击性白内障,被确定为8级伤残。躺在病床上的任兴军一时心灰意冷。他知道,曾经凭借400米跑特长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体育工作大队的自己,永远不能再像之前一样自由奔跑了。在组织和战友无微不至的帮助下,任兴军很快重整旗鼓,走出阴霾。
出院后,他告诫自己:退伍后,无论身处哪里,都要在这座城市献上自己的热血,去点亮生命的光明。1994年6月,任兴军退役分配到铁路工作,成为一名车站值班员。从部队到铁路,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誓言。义务献血站对献血人的要求很高:献血前不能喝酒、胆固醇不能高、不能感冒、不能吃药……这些严格的献血标准,让许多献血人在化验环节就被筛掉。车站值班员这项工作常常昼夜颠倒,如果休息不好会对血液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为保证随时可以献血,任兴军坚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保证身体的各项指标符合献血标准。下夜班后,他总会先睡足,再利用第二天的休班时间去献血。
每逢血液紧缺的时刻,任兴军的手机便会收到“血浆告急”的通知短信。看到信息后,他会第一时间赶到义务献血站献血。除此之外,他还每年定期献血。多年来,义务献血已然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聊起多年的献血心得,不善言谈的任兴军没有谈对别人的帮助,而是说起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2012年9月12日,我的妻子在医院临产,需要输血。因为我先后4次荣获‘包头市优秀献血个人’,血站和医院通知我,可以享受随时24小时的血源需求。”任兴军感动地说。“你帮助了别人,也会随时得到帮助。”任兴军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在任兴军的带动下,他身边不少亲朋好友也加入了义务献血的行列。对未来的打算,任兴军说:“只要血站有需要,我会在第一时间赶到。”